7月10日,山西日報以《從礦坑到云端——看太重“智礦天團”如何打造采礦新樣本》為題,再次聚焦太重“智”造。 作為山西制造的龍頭企業,太重集團始終牢記初心使命,著力提升作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核心作用,“智慧礦山”青年突擊隊通過突出的技術創新讓礦山設備煥發“智能生命”!既彰顯了當代太重青年的擔當與奉獻,更體現了太重“智”造實力,見證了傳統制造向高端智能的跨越。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太重“智”造將為中國制造貢獻更大力量!
坐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就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巨型電鏟在礦坑深處精準作業;礦山設備的“心跳”和“體溫”實時傳輸到云端,“智能醫生”提前預警,將故障扼殺在搖籃……這些曾經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正在太重集團青年工程師的手中,變成中國礦山的日常。
青春集結
使命召喚下的“硬核”生力軍
在剛剛落幕的“全國科技創新青年突擊隊崗位建功競賽”中,太重“智礦天團”——“智慧礦山”智能采礦裝備技術科技創新青年突擊隊,憑借“露天采礦裝備智能化作業系統”的創新成果,從省內千余支參賽隊伍中強勢突圍,榮膺全國二等獎。榮譽背后,是一群青年科技尖兵用一行行代碼“馴服”礦山巨獸。平均年齡僅33歲的他們是如何克服重重難關,太重集團又是如何厚植育人成才沃土,讓青春智慧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的賽道上璀璨綻放。
2024年6月,伴隨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對礦山智能化升級的迫切呼喚,一支特殊的隊伍在太重集團悄然組建。12名來自智能采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里不同技術領域的青年骨干——有深耕AI算法的“大腦”,有精研傳感識別的“眼睛”,還有精通自動控制的“手臂”,組成了這支名為“智慧礦山”的青年突擊隊。他們的目標清晰而艱巨:直指露天礦山“作業效率低、安全風險高”的行業頑疾,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龐然大物般的礦山裝備賦予“千里眼”“順風耳”和“智能醫生”的“超能力”。
“組建這支隊伍,就是要把最富創新活力的青年人才,集中到國家最需要的關鍵技術攻關前沿。”智能采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光介紹。這支隊伍雖年輕,卻匯聚了太重集團在露天礦山智能化領域的精銳力量。青年突擊隊隊長張玨說:“露天礦山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傳統作業方式工人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安全隱患多。我們就是想用科技改變這一切,讓采礦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太重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
攻堅之路
汗水澆灌的創新之花
為響應國家對“礦山全流程少人化、無人化生產”的要求,突擊隊已將遠程操控系統迭代升級至第四代,實現從“可用”到“優用”的跨越。核心技術突破包括:創新裸眼3D顯示,應用先進的立體顯示技術,突破傳統平面畫面局限,顯著增強現場縱深感與沉浸感。智能輔助操作,集成智能傳感系統,實現關鍵作業動作的“一鍵操控”,大幅提升操作效率。沉浸式遠程交互,優化遠程操作體驗,通過環境感知技術清晰呈現作業現場關鍵信息,使操作員獲得身臨其境的操控感受。該系統已成功推廣至13個嚴寒、濕熱、高海拔等極端環境的露天礦山,累計應用于37臺設備,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2億元,并在國內市場占據95%以上的份額,有效將礦工從危險惡劣環境中解放出來。
突擊隊開發了行業領先的運行維護系統,該系統構建了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平臺,能夠對設備狀態進行全面感知,將龐大設備的運行信息實時傳輸至服務器并集成分析,提供在線監測、故障診斷、健康評分和更換提醒等核心功能,相當于為設備配備了全天候的“智能醫生”。該平臺已在國家能源集團某煤礦成功上線,成為國內功能最完善、系統最強大的礦山裝備健康管理平臺。
榮譽的桂冠,由荊棘編織。短短一年取得如此突破,絕非坦途。青年突擊隊成員們回憶,除技術難題之外,現場適配、極端環境,每一項都是考驗。
健康管理平臺,挑戰重重。面對多源數據融合的難題,團隊摒棄了追求完美模型的思路。“先干了再說!”談起攻關歷程,隊長目光堅毅。為了達到最好效果,團隊成員長期駐守礦山,自始至終瞄準科研成果在礦山現場轉化落地,收集真實運行數據,不斷迭代優化算法,讓“智能醫生”的診斷能力在實踐中成長。他們聚焦關鍵部件,優先選取最能反映設備健康的核心參數,結合機理分析與資深專家經驗,構建了初代診斷規則庫。
現場適配的考驗,在西藏和內蒙古的礦山上達到了極致。在海拔5400多米的西藏礦區,大氣壓強僅有平原的一半,突擊隊成員調試時忍著劇烈頭痛和缺氧反應,邊吸氧邊工作,只為解決傳感器在劇烈溫差下的性能漂移。在內蒙古零下40攝氏度的海拉爾,寒風如刀,露天調試時儀器屏幕都被凍住,隊員們裹著厚厚的棉衣,睫毛結霜,仍堅持調試傳感器防護模塊,抵抗極寒和風沙侵襲。
“這些極端環境,恰恰是礦工兄弟們日復一日戰斗的地方,”突擊隊成員張柏榮深感責任重大,“國家使命,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正是目睹并親身體驗了礦山的艱苦與風險,隊員們更能理解肩上重任: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次系統升級,都意味著能將更多操作人員從高危惡劣的環境中解放出來。“看到礦工能從粉塵彌漫的礦坑走進整潔的遠程操控中心,用戶那種認可和迫切需求的眼神,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張柏榮說道。這份國企擔當和社會責任,正是支撐他們穿越風沙冰雪,將智能化火種播撒在祖國邊陲礦山的“太重精神”。
沃土育新苗
太重的人才創新生態
一支年輕的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矚目成績,離不開太重集團精心耕耘的創新沃土。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青年是創新的生力軍。智能采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字號”平臺,為青年科技人員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研發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和豐富的技術資源池。“在這里,我們能接觸到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動態,能與國內外頂尖專家交流合作,這對我們快速成長至關重要。”一位團隊成員深有感觸。
近年來,太重集團堅持人才驅動戰略,不斷完善科研激勵機制,推動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落地。對人才在發展上引領、待遇上保障、生活上關懷,增強人才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集團公司敢于給青年人才“壓擔子”,讓他們在國家、省、市級重大科研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這支突擊隊成立以來,就深度參與了十余項各級科研項目。正是在這些高水平的實戰項目中,青年科技人員的視野、能力和擔當得到了全方位的錘煉和快速提升。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理念,在科研項目管理中設立合理的容錯機制,讓科研人員能夠放下包袱,大膽探索。“在攻關過程中,我們也走過彎路,有過失敗,但公司始終給予我們支持和指導,鼓勵我們總結經驗再出發,這種氛圍讓我們敢于嘗試‘無人區’。”
去年年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露天礦用超大型鏟裝機器人研制及示范應用”成功獲批,標志著團隊將向感知、規劃、控制等關鍵技術發起新攻堅,實現礦用電鏟在復雜環境下自主作業,推動我國特種機器人在礦山裝備領域實現產業化應用。
太重集團“智慧礦山”青年突擊隊的故事,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敢為人先的生動寫照。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馴服”礦山巨獸,賦予冰冷鋼鐵以“智慧生命”。這支“智礦天團”的成長,不僅為太重集團鍛造了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山西省乃至全國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實現能源革命目標,提供了寶貴的“太重經驗”和“青春樣本”。